星期五, 12月 07, 2007

「醫生 你確定真的是這樣嗎?」讀後感

因為以後會成為醫療人員,所以對於「如何避免誤診」這類的書會有一些興趣。雖然我對蛋白質、細胞、受器、發生率順序這些東西討厭的要死,但探討專業人員思考陷阱的書我可以接受。

這本書我花了很多次看完,因為我手上沒書。學校上課的時候曾經有老師有送過大家這本書,可惜數量有限,我沒有搶到,殘念。所以我就陸陸續續分好幾次在何嘉仁書局和誠品書局把它看完,也因此我每次讀一個段落都有很多時間可以消化,也算是一件好事XD

這本書的中心思想,一以概之就是「多想一下」,事後看來很簡單,但事情發生的時候常常會沒有注意到。書中列舉了很多醫師思考上常犯的盲點和舉例,比如放射科醫師看到病人有肺炎,就很高興的跳到下一個病人去了,結果沒看到病人鎖骨附近有個小腫瘤。或是說一個醫院有很多人得了流感,住院醫師就下意識的自動把每個人當成流感處理,即便有和流感矛盾的症狀或檢查結果也下意識的自動忽略,結果很簡單的阿斯匹靈中毒確造成誤診。也有骨科醫師過度依賴影響診斷科技而忽略了科技可能的盲點,看到骨頭上的缺損就把疾病怪到上面去,而忽略了影像診斷不一定看得到,韌帶受傷斷裂這個真正的原因,心臟科醫師考慮有限的變量設計手術,卻因為人體的複雜有他未考慮的變量而失敗。住院醫師因為跟病人有交情,感情用事沒有幫臥床病人檢查腹股溝,導致病人細菌感染等等。捫心自問,如果是我在那個現場,裡面很多情況我也難逃誤診吧orz

書裡面一個有趣且我認為值得注意的是統計數據、評分量表和決策樹不可過度依賴這個觀點。那些東西不是不對,但它只能考慮有限的變量和一些比較通常的狀況,而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個體,很多變量都不會寫在Guideline的決策樹上或是XXXXX Score上面。比如一個醫師可能根據某治療評估表,判定某白血病病人只要輸血,但該評估表沒有考慮到白血球急速下降需要的考量,結果事後證明緊急處理才是正確的。Guideline可能會說乳房腫瘤有鈣化現象的話大多是良性的,但有個醫師碰到病人前幾個月的X光沒有鈣化,這個月才出現,病理切片一查發現是罕見的高惡性度癌症。也有菲律賓女童症狀看起來像SCID,實驗室免疫細胞檢查也像是SCID,可是女童媽媽鍥而不捨的追查,證明結果不是SCID,而是營養缺乏。最扯的是書中提到有一個病人,十四年來吃東西一直腹瀉換了無數醫生,每個醫生都把她當成腸躁症處理,即使明明前面的醫生這樣處理都無效也一樣,結果後來遇到一個很耐心看完病例加上問病史的醫生,總算抓到這個病人是麩質過敏,一些食物停掉就好了。

當然,如果醫師是因為這些指南而沒發現病症,在法庭上應該是不會輸的,但病人終究是沒好。所以使用這些東西的時候,還是要多多注意,比如雖然按照決策樹看比較像這個病,可是這樣的話病人的某些症狀就無法解釋,或是說前面的醫師當成這個病治都沒有反應,那就要多多懷疑一下。


這本書提的東西,其實以事後諸葛的角度來講每個人都知道,但可能也只是「知道」,臨場的時候還是不會去注意,這本書最大的價值應該就是提供了真實發生的案例,讓人對這些思考的陷阱能夠有更升入的體會,我個人的感覺是,看這本書比背該死的癌症發生率順序或是基因轉位與癌症的關係有意義多了(一寫這句話,明眼人應該就知道我共筆讀到哪了吧XD)。 全文連結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