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7月 22, 2009

病歷中文化

目前病歷中文化推動熱烈,雖然還在激烈討論,但個人卻可以斷言:病歷中文化是不是好政策可以討論,但沒配套的中文化,一定是爛政策。

日本、德國等國家,由於政策或醫學發展悠久,專有名詞都有統一的翻譯。反觀國內,Oxacillin要翻成苯唑西林?還是翻扼[口塞]青黴素?dizziness和vertigo中文都翻「暈」,但在醫學上要想的診斷不同,治療也不同。專有名詞翻譯不統一或是急就章詞不達意,將大有可能發生下一位醫生搞錯病情,給錯治療導致遺憾的情況,請問此問題目前是否有辦法解決?

再來,台灣醫界由於長期使用英文作為病歷語言,已經發展出一套精準、簡潔的記載方法,中文化勢必使病歷書寫時間大幅延長,如病人骨折打過釘子,英文可寫「s/p ORIF with kpin」,中文就必須寫成「病人用K針做過開放性復位內固定」(先不考慮其他不同的翻譯),從筆劃上來算病歷書寫時間必大幅加長,假設住院醫師一個人照護二十個病人,原本五分鐘可以記載完成的英文病歷變成要花二十分鐘寫完,用於病歷上的時間就從一兩個小時變成八個小時,那請問醫師看病人的時間在哪?更何況住院醫師並不是只寫病歷、醫療程序執行等也都要時間。目前台灣住院醫師的工作時間,內科一個月三百小時,外科可能還可以到達四百小時,回家還要讀書增進醫術。不一定有時間和體力可以一個月多花一百五十個小時來處理病歷,他們還要值大夜班呢!無配套中文化必定導致病人照護時間的壓縮,請問解決方法在哪裡?

病歷中文化的效果也有其極限,日前讀者投書指出,「滲出性扁桃腺炎」至少可以知道是扁桃腺出問題,但是一個關心自己身體的人會只想知道這樣嗎?難道病人不想知道這是什麼原因?怎麼治療?用哪些藥?結果如何?有哪些副作用?這些中文病歷辦不到,而且潦草的中文病歷,和醫師白話說明加上電腦中文衛教單,您是病患您會選哪個?中文化病歷也不能防止造假。立可白也可以塗改中文病歷,病人出了診間愛怎麼改就怎麼改。難道用母語寫病例的中、日、德...病歷就無法造假?

或許中文化推動長久時間以後,譬如十年二十年,醫界還是會習慣。醫界會自己磨合,找出通用的專有名詞,醫界會發明新縮寫和新方式以減少病歷寫作時間。但這段過渡期內,如果沒有配套,會不會醫師的誤診率大幅提高?會不會醫師都不看病人影響醫療品質?病歷中文化或許有一定的好處,但目前絕對比不上副作用。不管一個政策是不是好政策,他沒有配套就一定是爛政策。何況這好處可能有其極限。 全文連結

0 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