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 10月 17, 2005

醫學教育,真的需要面談嗎??

剛剛讀TMAC的教改報告,報告認為台灣醫學系應「比照外國」,設立「面談」制度,作為筆試成績以外的另一項參考。

所有有受過國高中歷史教育的人都知道:魏晉時代九品官人制表面上是「選取有道德、有能力的人加以錄用」,實質上標準卻變成「選取有錢有勢的人加以錄用」,造成所謂「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的現象,而任用的官員往往不具處理政務的能力。醫學面談在繼承中國優良文化的台灣實施,恐有讓九品官人制復活的可能。

講古代的例子太遙遠,以近代教改的「推薦甄試」為例,仔細比較後就可以發現:所有已經發生在大學推薦甄試的問題,都可以在醫學面談發生。

推薦甄試有送紅包,走後門之弊,醫學面談為甚麼不會有?推薦甄試將口試,社團、班級參與度作為評論指標,故坊間出現口試補習班,學校出現空頭社團或是一個班級有三個班長的怪現象,而原本預期的「提高學生人文素質,鼓勵學生不當書呆子」的效果反倒沒有出現。

倘若台灣醫學院入學實施面談,筆者可以預見的是:高中為了讓學生方便讀醫學院而廣泛發放各種生物、醫學相關的「獎狀」及「科展證明」以證明學生「熱愛醫學」,同時坊間也會出現「醫學面談補習班」,結局就是醫學院收到許多口若懸河醫學人文講的頭頭是道的嘴炮大師(其實就某種角度來講這也是人文素養XD),至於原本所預期的「篩選真正愛醫學、有人文的學生入學」的效果,恐怕不會出現。因為真正愛醫學愛人文的學生要和嘴炮大師競爭,下場就是:「收取真正愛醫學、有人文的學生」效果甚微,「增加家長負擔、貧富差距、不公平競爭」效果顯著,弊大於利,失敗收場。試問:讓孩子讀醫學院需要面談,固然可以選擇真正把孩子培養成愛醫學、愛人文的人以通過面談,但也可以選擇讓孩子參加補習班,「愛、正義、希望」嘴炮光束亂飛,在急功近利的台灣社會,請問家長會選那種?

國家政策之實施,包含醫學教育在內,需以「究極效果」作為實施與否的依據,故進行國外政策橫向移植時,必須考慮本國他國風土民情之不同,才能避免「橘越淮而為枳」的弊病。理論之正確,也不必然代表在龐大複雜的現實環境可以依預期實施,必須考慮諸多人性因素。教改立意良好,實施卻以一敗塗地收場,可作為前車之鑑。 全文連結

0 意見: